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今召開記者會,邀請綠色和平專案副總監古偉牧及國際特赦組織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出席,發布來自9個國際組織,包括:韓國環境運動聯合、韓國綠色聯合、澳洲地球之友、澳大利亞保護基金會、德國地球之友、日本地球之友、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綠色和平、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以及來自日本、德國、韓國、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共9名能源學者,對於反對核三延役的聲援信。
核三延役正方主張核電復興為國際趨勢,而德國波茨坦永續發展研究所(RIFS)榮譽科學總監瑞恩(Ortwin Renn)教授以德國現況為例,在2011年至2025年間,再生能源於德國電力結構由23%提升至超過54%,核電汰除後的發電量早已被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德國相對較高的電價並非源於再生能源,而主要是受全球天然氣價格飆升以及進口電力成本影響。

對於核電是否較符合經濟效益?曾來台參與福島事故後的核安壓力測試監督的綠色和平核能資深專家哈佛坎普(Jan Haverkamp)指出,福島事故後的壓力測試揭示了台灣在地震情況下核能的巨大風險,將核三發電廠升級以延長運轉壽命將非常昂貴。日本東北大學明日香壽川教授則提到「核電在經濟上是不理性」,自2017年初至2024年底,西方民主國家僅新增了4座反應爐(英國兩座、韓國兩座)。其中,英國Sizewell C核電廠的一座反應爐建造成本已達190億英鎊,其中一半來自政府補貼。然而,相同的發電量以再生能源可用更低成本達成,且若將同等資金投入再生能源,減碳效益將是重啟(或延役)核電廠的六倍。
本次公投是為了讓已運轉40年核三再度重啟發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MV Ramana 教授指出,反應爐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會依循「浴缸曲線」,運轉35年至40年之後,隨著設備老化所帶來的相關磨損開始增加,故障率會上升,增加反應爐運轉的危險。德國地球之友則強調德國壽齡屆滿的核電廠中,便在蒸汽發生器發現材料疲勞、管道生鏽的狀況。

公投正方稱台灣要有核三作為戰時電力、加強電力韌性以提升國安,但澳洲地球之友的金格林(Jim Green)博士指出,自俄羅斯於2022年奪取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的控制權以來,該核電廠的場外供電已被切斷9次,增加發生重大事故的風險;「韓國環境運動聯合」則提醒從烏克蘭與伊朗的例子中,更證明在當今日益不穩定的國際局勢中,核電廠也成為戰爭期間的目標或潛在威脅。
波士頓大學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索瓦庫爾(Benjamin Sovacool)教授則分析了全球123國25年來的碳排放量與再生能源及核能占比變化,結果顯示,大規模投入核能技術的國家並未顯著降低碳排放,核能與再生能源的規模呈現負相關,證明核電對於再生能源具有排擠效應。日本永續能源政策研究所飯田哲也所長則強調以 100% 再生能源為基礎的未來,在全球各地都能實現,包括台灣與日本。不僅能避免氣候危機,還能增進全球能源獨立,降低因石油爭奪及核戰威脅引發衝突的風險。能源轉型可賦能於各地區與個人,促進能源自主,並催生永續且民主的社會。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劉李俊達主任則指出本次核三延役公投的不合理,其忽略了「自由、事先與知情的同意原則」(FPIC原則),而是訴諸全國公投。這不僅忽視了在地居民與利害相關人的參與決策權。綠色和平專案副總監古偉牧則強調,在延役過程中,風險和成本幾乎完全由社會承擔,而高耗電企業卻逃避負擔責任。
參與此次國際聲援行動的國際組織與能源專家學者們,共同呼籲台灣人民繼續捍衛作為亞洲第一個廢核國家的榮耀歷史,在8月23日核三延役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