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佛醫學院遺傳學與神經學教授布魯斯楊克納(Bruce A. Yankner)帶領的研究團隊,耗時7年發現人體中鋰元素的流失可能正是阿茲海默症的元凶。他們的發現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指出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實驗鼠給予微量鋰鹽,能讓病情逆轉,恢復腦部功能。這項突破性進展不僅為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與新療法開發帶來新契機,也加深了我們對大腦老化機制的理解。
這份研究首次清楚解釋鋰元素在大腦中的作用機制,以及它如何影響不同的腦細胞,並指出年紀大的人如果缺乏鋰元素,可能會加速大腦老化。雖然目前尚無藥物能真正治癒阿茲海默症,但此研究為全球數百萬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美國目前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已超過700萬,預測到2050年,患者人數可能會逼近1300萬。
儘管鋰鹽價格低廉,楊克納仍強調目前不應自行服用鋰鹽。他警告,動物實驗的結果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在人體上,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嚴謹臨床試驗來驗證其效用。對此,未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健康老化與長壽研究所前所長馬特凱伯林(Matt Kaeberlein)也呼籲學界應儘快展開臨床試驗,以驗證鋰鹽的潛在療效。
鋰目前是治療躁鬱症的常用藥物,過去的研究認為可能具有抗老化和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功效。2017年丹麥的一項研究更發現,飲用水中的鋰含量可能與失智症發生率較低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