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禮德(Rithy Panh)上月出任瑞士盧卡諾影展(Locarno Film Festival )評審團主席,提出「電影不只是藝術,它也是一種責任」概念與他對當今影像創作現況的觀察,他作品裡也對影像、記憶與人權議題有深刻的思考。
潘禮德的創作長期關注歷史創傷、記憶與正義,他出生於柬埔寨金邊,少年時期親歷紅色高棉政權的暴政與大屠殺,家族成員大多在勞動營喪生,他在逃亡途中輾轉抵達法國,進入巴黎電影學院(IDHEC)就讀,將畢生創作投入記錄與探討柬埔寨歷史傷痕,並透過影像呈現國家暴行對人民及人權的影響與社會的集體記憶。
潘禮德的作品曾入選坎城、柏林與威尼斯影展。2003年他以赤柬大屠殺為題材的紀錄片《S-21:赤柬殺人機器》震撼世界;2013年則以《遺失的映像》(The Missing Picture)榮獲當年坎城「一種注目」單元最高榮譽,該片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是柬埔寨電影史重要的里程碑。
2017年好萊塢女星安潔麗娜裘莉(Angelina Jolie)執導的作品《弒父:柬埔寨女孩的回憶》(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代表柬埔寨競逐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製片人就是潘禮德。
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本次選映的《約見波布》以冷靜而深入的手法描寫獲准前往柬埔寨會見紅色高棉領導人波布(Pol Pot)的3名法國記者的觀察,揭開祥和農村田園表象下,令人不寒而慄的極權暴行,直指當權者對真相的鎮壓與遮蔽。潘禮德透過重構影像與敘事,讓觀眾直視歷史的矛盾,追問「我們如何面對權力者的謊言?」。該片除了在2025年代表柬埔寨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也被知名文化評論網站Vulture評選為年度佳片。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
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策展人葉天倫表示,此次邀請潘禮德來臺,不只是因為他的作品深刻警醒世人,極權不會只存在於過去,而是會持續影響著我們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共同思考,如何從歷史悲劇中尋找面對當下的勇氣。」
潘禮德十年前就曾與臺灣藝術家進行交流,當時與臺灣樂手合作傳統樂器音樂會;這次為了《約見波布》的後期工作,特別偕同剪輯師馬修來臺剪輯,並由杜篤之的「聲色盒子」製作音效,並在北藝大以交響樂進行錄音。
第三度來臺的潘禮德,此行也將為9月26日即將在臺灣戲院正式上映的《約見波布》進行宣傳;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配合潘導演訪臺,將特別放映他的經典作品《S-21:赤柬殺人機器》與《遺失的映像》(9月21日、26日及28日)。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主影展將於9月19日至10月12日在臺北、高雄兩地舉行,「聚落串聯活動」已開放報名,歡迎全臺各地關心人權的公私立學校、人權團體、展演空間等單位踴躍報名,加入放映行列。主影展索票訊息、場次表與聚落串聯辦法,請參見電影節官網及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Facebook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