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諭今於臉書po文,提到這2次罷免投票的結果,對她、對所有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種提醒。對執政黨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警訊。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台灣該怎麼走下去?「如果這樣一個政黨,無法面對錯誤、徹底反省,那不會只是民進黨的危機,也會是本土陣營的危機。」
王婉諭提到,柯建銘委員棄醫從政,從柯醫師變成柯委員、再從柯委員變成柯總召,30多年來,對議事的嫻熟,無人能出其右,也曾在國會帶領民進黨,走過台灣民主化的許多關鍵時刻。「即便我和柯總召經常針鋒相對,我也必須承認,他是一個可敬的對手、叱吒一時的政治人物。我相信,台灣人民會給予柯總召公允的歷史評價。」
不過話鋒一轉,王婉諭再度提到,但今天,柯總召能為台灣民主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不要再戀棧權力、從容離開舞台。「我相信,那會是他為台灣民主,所留下最有力量的句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現在的柯總召,對時局的理解、對改革的抗拒,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了。」
王婉諭強調,2020年她進入國會時,當時的柯建銘總召是民進黨完全執政後4年。柯主導的執政黨黨團,已習慣用多數碾壓少數。在那8年間的幾次重大議案,包含勞基法的2次修正,監察院人事同意權的行使,民進黨團都採取不顧爭議、強行表決的作法,不僅是抗拒所有在野黨的意見,更是抗拒改革。在委員會的法案審查,民進黨籍的委員曾多次私下向時代力量的委員表達:「我們支持你們的看法,但是柯總召不同意。」這種領導風格下,讓民進黨團,變成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一言堂。
王婉諭提到在2024年後,民進黨團從立院的多數變成立院的少數後,柯總召還是一如往常,讓51席綠委在立法院貫徹杯葛到底、焦土對抗的路線。導致執政黨在這個過程中,淪為被動的政權、淪為在野黨的反對黨,失去了論述國家方向的能力。「社會看不到執政黨對改革的立場、對議題的態度,才讓在野黨在輿論上完全主導議題。」
王婉諭認為,在726、823罷免投票後,民意已清楚給了答案。這個時候,若民進黨還沒有徹底醒悟、檢討反省,還不能正視柯建銘傲慢的焦土對抗路線,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反感,讓多少朋友對政治感到冷感。那麼,這樣的危機,不只是民進黨的危機,更是台灣的危機。「因為,台灣眼前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內部的政黨競爭,還有中國在外部的壓力與威脅。」
最後,王婉諭再度呼籲柯建銘別戀棧權位,「你的下台,是民進黨反省的開始。」因民主的路很長,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人的傲慢,變成國家裹足不前的絆腳石。「我希望領導台灣的賴清德總統、領導民進黨的賴清德主席、領導民進黨黨團的柯建銘總召,能忘掉一己的得失,做出正確的選擇,讓台灣能夠繼續走下去。」她提到自己身為時力黨主席,理論上,這是民進黨的家務事。「但是,我看著眼前台灣的危機,非常憂心,必須很誠懇的跟大家表達我的看法,促成一些改變,才能讓國家繼續團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