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06:20 臺北時間

投書:從旅行法到無歧視法案 台灣國際角色已從政治安全延伸到經濟治理

mm-logo
時事
投書:從旅行法到無歧視法案 台灣國際角色已從政治安全延伸到經濟治理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在華盛頓的立法殿堂內,一項的經濟法案,正為台灣的國際參與開啟新的可能性。202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台灣無歧視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要求美國財政部長作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理事,必須積極支持台灣恢復會員國身分,並推動其參與經濟與金融政策監督,增加台灣籍專才的任用,並獲取技術援助與訓練機會。這不僅是一紙法案,更是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為台灣嵌入制度性地位的明確信號。 要理解此案的重要性,必須將其置於過去七年的美台立法脈絡之中。2018年的《台灣旅行法》首先打破外交禁忌,正式鼓勵美台高層官員互訪,結束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以來的長期自我設限。這一舉措讓美台關係不再只在安全合作的陰影下進行,而是可以在陽光下進行政治互動。2024年的《台灣國際團結法》則進一步從法律層面挑戰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直接駁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涉及台灣代表權的說法,重申該決議僅處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並未禁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到了2025年,「台灣無歧視法案」將戰場推向多邊經濟治理核心,首次將台灣議題納入IMF這一國際金融中樞,嘗試將其經濟實力制度化。 美國國會對此案的跨黨派支持尤為值得注意。主提案人金映玉議員強調,台灣作為世界第21大經濟體,以及全球九成先進半導體的生產者,不僅應該有一席之地,更是「自由世界不可或缺的經濟夥伴」。民主黨共同提案人艾爾·格林則指出,台灣在發展複雜經濟體上的專業經驗,將為多邊經濟組織帶來寶貴觀點。這種政治共識,顯示美國的對台政策已從傳統的安全與軍事支持,轉向外交、法律與經濟三軌並進,形塑更完整的戰略架構。 這樣的舉措自然引發中國的強烈反彈。北京指責該法案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並引用IMF「僅限主權國家為會員」的規範,堅決反對台灣加入。中國在多邊組織中長期透過經濟與外交施壓封鎖台灣,但在美國高調介入以及台灣不可替代的產業地位加持下,這種封鎖策略正面臨更大的國際挑戰。值得注意的是,IMF目前共有191個會員國,對台灣的支持與否將取決於不僅是美中角力,還涉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態度與外交布局。 「台灣無歧視法案」的象徵意義甚至可能超越其直接目標。它標誌著台灣正逐步由邊緣化的國際政治角色,轉變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潛在參與者。從打破外交禁忌的《台灣旅行法》,到重塑國際法敘事的《台灣國際團結法》,再到嵌入全球經濟核心的「台灣無歧視法案」,美台合作的戰略布局已呈現遞進結構。對台灣而言,這是擴展國際空間、鞏固經濟影響力的重要契機;對中國而言,則意味著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戰場上,將面對更多來自制度與規則層面的挑戰。 雖然該法案仍需經參議院通過並由總統簽署方能生效,且實際落地仍依賴美國行政部門的外交操作與IMF成員國的政治意願,這個法案釋放的信號已清晰無誤,美國正試圖將台灣的國際角色從政治安全延伸至經濟治理的核心領域。未來幾年,台灣能否藉此突破國際組織參與的瓶頸,將不僅是台美關係的試金石,更是全球秩序演變的重要觀察點。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洪耀南專欄:中國人民辛苦供養著中國的社保制度
陳嘉宏專欄:是嫌票太多才會罵人是「左膠」
蔡明芳專欄:限貸令下金融監理失靈 房地產危機四伏
更新時間|2025.08.13 06: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