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59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鏡論/透明的黑箱
專欄
鏡論/透明的黑箱
2025.08.14 06:28
突然之間,跑出一個新名詞,叫「疊加關稅稅率」,說是美國之前所宣布20%關稅稅率,是指原本稅率上頭,再戴20%帽子。這下子,炸了鍋一般,朝野吵成一團,鬧得不可開交。藍白2黨說,民進黨政府對美關稅談判,沒有「最黑箱」,只有「更黑箱」。當下,行政院發了新聞稿,說4月4日那天,就開了記者會,毫無隱瞞,把這事情說得很清楚。
鏡評/拯救新青安首購族
時事
鏡評/拯救新青安首購族
2025.08.14 06:28
金管會上週四宣布,要求銀行公會與各銀行總行都要設立「單一申訴窗口」,針對「首購」「自住」以及「已承諾」的購房者提供協助。政府出手協助民眾處理購屋貸款困難的問題,對於社會、政治與金融的穩定極為重要,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鏡觀/賴總統的選擇
專欄
鏡觀/賴總統的選擇
2025.08.14 05:28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在其知名的著作《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中曾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他認為,我們無法同時追求民主、國家自決與經濟全球化。這是世界經濟的基本政治三難困境,沒有人可以3個全要,所有國家頂多只能從上述3項中挑2項來當成國家的目標。
《鏡週刊》聲明
時事
《鏡週刊》聲明
2025.08.12 16:30
柯文哲臉書今(8月12日)發文指稱檢調洩密、媒體汙染基隆市副市長佩琳證詞云云,與事實不符,本刊聲明如下:
鏡評/要螺絲還是要稻米
財經理財
鏡評/要螺絲還是要稻米
2025.08.07 06:28
川普對台灣的關稅終於宣布,坦白說,20%的關稅令人失望!台灣應該是僅次於日本,對川普關稅最認真回應的國家,卻只換到20%的待遇,還比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要高,真令人洩氣。
鏡論/台灣遲早會買美國新核能
財經理財
鏡論/台灣遲早會買美國新核能
2025.08.07 06:28
川普放榜,課台灣20%關稅。賴清德說,這是暫時稅率,還要繼續談,並且,內容保密。細節莫宰羊,但輪廓還是有影子。大約,就是降低關稅、開放進口、擴大採購、增加投資。開放進口方面,傳言早就指出,這裡頭有牛絞肉、牛內臟、取消豬肉萊克多巴胺限制。採購方面,除了買石油、買天然氣之外,有個項目,值得注意。
鏡觀/大罷免後民進黨最應該反省的事
時事
鏡觀/大罷免後民進黨最應該反省的事
2025.08.07 05:28
726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清德總統面臨他上任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不只一家民調同時指出,他的信任度與滿意度皆呈直線下滑。這顯示一個事實,不管民進黨再怎麼與罷團保持距離,選民還是把這筆帳算在賴總統頭上。
鏡評/民主程序的經濟代價
時事
鏡評/民主程序的經濟代價
2025.07.28 05:28
民主社會以「民意」為最高價值,立法院選出的立法委員代表民意,發起大罷免運動的社團也在表達民意,當兩股「民意」出現衝突時,就是一場全體人民民主素養的考驗。
鏡觀/別讓台灣政治白走這一遭
時事
鏡觀/別讓台灣政治白走這一遭
2025.07.28 05:28
大罷免於上週六結束。投票結果讓民進黨頗為難堪,柯建銘倡議的大罷免不只沒有大成功,而且是以掛蛋的成績作收。罷免方登高一呼的反共保台聖戰大潰敗,他們口中毀憲亂政的政黨再次獲得選民的授權。
鏡論/沉默大眾發獅子吼神功
時事
鏡論/沉默大眾發獅子吼神功
2025.07.28 05:28
大罷免打完第一仗,25比0,藍白兩黨完封民進黨。這不是正式選戰,卻打出正式選戰規模,並且,從開始到投票,都是攻方一路壓著守方打,氣勢一面倒。
鏡觀/7月26日後的台灣
時事
鏡觀/7月26日後的台灣
2025.07.24 07:28
幾天之後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通常這個問題,台灣人每4年才會問自己一次。不過,本週末大罷免投票的意義非常重大,可能跟一場總統大選不相上下,它已經改變台灣的政治,而且它的結果,將深刻影響賴清德政府未來3年的走向。
鏡論/總統府替國稅局背黑鍋
時事
鏡論/總統府替國稅局背黑鍋
2025.07.24 07:28
全民發鈔票之事,這陣子烈焰沸騰,燒得民進黨政府一個頭兩個大。這事道理是:依法徵稅,該徵多少,就徵多少,實徵數超過預算估列數,超過部分,絕非超徵。實情是:凡在野黨,都主張「還稅於民」;凡執政黨,都不肯掏鈔票。並且,換位子就換腦袋,在野時喊著發鈔票,執政了,當家才知柴米貴,死也不肯鬆手。同樣,原來執政黨,後來變成在野黨,立場就逆轉,屁股坐哪個位子,腦袋就怎麼反應。
loading page